导读:“作为今年开工的省重点项目,牡丹江海浪铁路专用线是牡丹江港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,建成后将共同打造集铁路、公路、航空、陆海联运为一体的内陆港,对全市乃至全省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?!笔锌⑶敝魅握畔蚶呖垂婊急呓步庾拧?/font>
铁路专用线的建设历史,在牡丹江可以一直追溯到解放前,其兴盛于计划经济时期,后来逐渐随工业城市转型陷入闲置。近年来,随着工业企业“退市进园”工作的推进,曾经为企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专用线又华美转身,成为联接产业园区、工业旅游、打造沿边开放开发的高速通道。
进入“十四五”,立足沿边开放最前沿,延伸合作链条,辐射东北亚,牡丹江的舞台越来越绚丽,牡丹江的发展八面来风——国家发改委出台《关于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倡导符合条件的大型工矿企业、新建物流园区接入铁路专用线,我市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、融入新发展格局,筹建产业园区铁路专用线,解决铁路运输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的重要设施,实现企业铁路专用线转型升级,推动牡丹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中东铁路 东北大地上最早的铁路
牡丹江历史悠久,铁路专用线也源远流长。
1901年(光绪二十七年)2月,沙俄修筑贯穿东北交通大动脉的中东铁路,这也是东北大地上出现的最早铁路,建设了牡丹江站,牡丹江因此而生。
中东铁路给牡丹江带来了工业化的季风。解放前,牡丹江虽有机车维修、木材加工、电力等一些企业,但都为日本侵略者控制。1945年,日本溃败前夕,这些企业被大部分破坏成为废墟,我市民族工业十分薄弱。
因路而兴的牡丹江,因着新中国的成立及其不断发展的人民铁路实现了新的繁荣,成为一座典型的工业城市,具有丰富的工业资源。
1948年至1950年间,北方工具厂、纺织厂、桦林橡胶厂陆续从外地迁入牡丹江市,工程技术人员对被破坏的机车厂进行复建,修建铁路专用线,成立蒸汽机车检修基地。牡丹江逐步从分散多头经营走向统一的领导和计划经济体制,由商业性消费城市走向轻工业发展城市。特别是在铁路专用线的助力下,我市工业生产为解放战争服务胜利作出重大贡献。
至1978年,我市借助铁路专用线已初步形成黄花、温春、裕民、东七条路等8个工业区,建设了机械冶金、石油化工、森林木材等十大行业。上世纪90年代中期,我市铁路专用线进入鼎盛时期,森工、橡胶、机械等行业处于发展的黄金阶段,“十大厂矿”奠定了牡丹江市在全省的位次,拥有全国最大的拉舍尔毛毯厂、亚洲最大的木工机械厂、全国第二大的水泥厂、东北地区第一家冰箱厂等诸多知名企业。
铁路专用线 应时而生成为“功臣”
火车一响,黄金万两。一位退休多年的国企职工回忆,上世纪,我市大型国有企业较多,原材料的大进大出以及产品的运输,都需要依靠铁路才能实现运力需求。改革开放初期,国家铁路建设相对滞后、运能不足,而工业企业的运输需求却与日俱增,从火车站到工业企业的铁路专用线应时而生,在煤炭、钢铁、粮食等大宗商品运输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
一位在工业战线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告诉记者,铁路专用线的鼎盛时期是在计划经济时代,在统一采购、统一周转、统一储存、统一供应的大背景下,铁路专用线的出现,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成本,为工业企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,助力当时牡丹江工业发展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当年,这些铁路专用线属于斥“巨资”修建,因而自带“贵族”身份标签。北方工具、桦林佳通、恒丰纸业等大型企业都建设了企业自用的铁路专用线。多数专用线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,那可是大“功臣”,当时主要为一些大型企业服务,或给企业运输原材料,或将产品运输出去,对当时的牡丹江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铁路专用线是由企业或者与国家铁路接轨的岔线,一般是由企业或者单位自己修建,主要为本企业内部运输服务,其长度一般不超过30公里,它运输动力使用的是与其接轨车站的铁路动力。我市原有企业铁路专用线24条,线路延展长为25.94公里。现有7家企业专用线仍在使用,延展长为12.296公里。
没有这些铁路专用线,就没有牡丹江曾经辉煌的工业发展。如今,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,这些企业也改革调整,而留下来的铁路专用线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打通园区物流的 “毛细血管”
70余年后的今天,牡丹江机车厂已更名为牡丹江中车金缘铸业有限公司,铁路专用线仍在延用,随着一阵阵汽笛鸣起,“火车”装载着一箱箱中小型铸铁件缓缓驶出站台,通过铁路主干线运往全国各地。
在距金缘铸业几公里开外的市开发区,“升级”后的海浪铁路专用线,总投资约为5.3亿元,总里程为7.1公里,线路接轨于图佳线海浪站,出站后并行既有图佳线走行,下穿G201国道、G10(绥满)高速、G11(鹤大)高速后进入综保区,助力打造粮食、板材、纸浆、亚麻、煤炭、中草药、宝玉石等进口原料储备和防疫物资储备的集散中心。
还有被列入规划的桦林铁路专用线,项目总投资约为2.9亿元,总里程为4.139公里,从桦林站接轨,与图佳铁路并行至G201国道位置,向东沿亮子河铺设,贯穿牡丹江桦林工业园区,助力打造精细化工、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区域。
牡丹江地处东北东部地区重要的区域中心,同铁路主干线有千丝万缕的关系。如果说铁路主干线是大动脉的话,那么,铁路专用线就是“毛细血管”。毛细血管的畅通,能解决铁路物流最后几十公里的梗阻,帮助实现大宗货物门对门的快捷,保证铁路大动脉主干线有货可运。这不仅缓解了汽运压力,而且大大减少了一路扬尘带来的污染。
海浪和桦林两条铁路专用线建成后,将进一步完善牡丹江开放型基础设施,改变牡丹江市物流运输结构,整合全市物流行业形成簇群效应;提高物流资源利用效率,降低运输成本,提升园区综合实力,对完善区域功能和投资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把握机遇 融入新发展格局
不久前,国家发改委出台《关于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确定到2025年,沿海主要港口、大宗货物年运量150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、新建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力争接入比例均达到85%。
“只有搭建物流大平台,才能做大工业,加快发展;也正因为有大物流的支撑,才敢有企业投资在这里搞如此大的工业项目”,市开发区相关负责人坦言,一批工业项目将陆续建成投产,对运输的需求不断加大。随着我市铁路专用线建设的铺开,物流拉动着工业,两者并驾齐驱,牵引牡丹江进入新一轮发展。
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,将有利于吸引外资和促进企业投资,推动开放型产业经济快速发展,进一步打通牡丹江—符拉迪沃斯托克—日本、韩国保税物流通道,使牡丹江成为中、俄、日、韩、蒙、朝东北亚大经济圈的重要通道支点。
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着力建设开放龙江,打造沿边开放开发合作区,实施新时代沿边开放开发专项行动,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。牡丹江作为全国沿边开放大市,将主动扛起我省打造沿边开放开发合作区的时代重任,大力实施新时代沿边开放开发专项行动,在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中争当排头兵。
为此,牡丹江正积极把握新平台、新通道建设机遇,大力发展枢纽经济,持续壮大冷链物流、电商物流、国际邮政物流等专业物流业务,建设陆上边境口岸型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,加快实现“过路经济”向“落地经济”转变。
搭乘一条条的铁路专用线,牡丹江正以新的状态、新的速度、新的作为,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,向着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奔跑。